【环球网双碳与ESG 沈应时】近年来,随着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象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凸显。2024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空气质量与气候公报》,指出气候变化、野火和空气污染之间已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全球健康、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5年4月23日至24日,以“未来地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的“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召开。在大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朱彤提到,“以健康为核心推动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维护健康这一人类最大的福祉。”
在现场,围绕“空气—气候—健康”“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话题,环球网对朱彤进行了专访。
朱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大气化学与环境健康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气污染来源甄别、成因解析及健康危害评估等系列创新成果,应用于解决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大环境问题,推动了环境健康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和学科建设。
环球网:气候变化与健康在很多人看来是环境与健康两个维度的问题,作为本次大会“气候环境变化与健康”分会场召集人,您能解释一下气候环境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朱彤:气候变化通过多重路径影响人体健康。首先是直接暴露于极端天气,例如高温热浪和低温寒潮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险显著增加。其次是复合暴露效应协同作用,加剧健康危害。例如,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疾病,还会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发生发展。此外,气候变化还扩大虫媒传染病传播范围。全球变暖使蚊虫生存区域向高纬度扩展,疟疾、登革热等疾病威胁人群范围扩大。这些机制既有独立作用,也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
朱彤: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因均源于人为活动产生的排放,导致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化石燃料燃烧不仅释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还排放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两者具有共同的人类活动根源。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具有显著影响。
我们关注高温条件与空气污染的协同效应。单独发生的高温事件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例如增加循环系统疾病和代谢疾病的风险。而高温热浪与空气污染的复合暴露带来的影响更加严重,这种复合暴露会直接增加人类死亡的风险。此外,我们做的更多的是相关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朱彤:我们把能做到协同减污降碳的技术称为绿色技术,比如电动汽车与清洁能源技术,展现了协同减污降碳并实现人类健康的典型路径。
近几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碳减排提供了有力支撑。传统燃油车是城市NOx和PM2.5排放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通过替代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显著减少道路交通带来的空气污染,在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有助于推动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更重要的是,随着空气污染浓度的降低,居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下降,带来显著的公共健康收益。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减污、降碳与健康的多重协同效益,也体现出技术驱动与健康导向结合的治理优势。
环球网:在空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做得如何?有哪些经验值得全球借鉴?
朱彤:过去十年,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上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这个成绩源自中国政府采取的三个阶段的空气污染控制行动计划: 2013年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 2018年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2023年发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在这三个行业计划顺利实施的背后,一方面是大量科学研究的支撑,另一方面是中国政府采取了包括末端治理、工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在内的系统化空气污染治理措施,通过科学与政策的深度耦合,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双碳”目标加速清洁能源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突破,光伏发电成本已低于燃煤发电,中国已经成为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技术和产品的出口国。
中国过去十多年的经验表明,环境治PG电子官网理与气候行动可赋能产业发展,且通过科学研究和绿色技术的全球共享,可赋能清洁美丽世界建设。
环球网:近期,您受邀代表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健康效应”关联工作组参加第二届全球空气污染与健康大会并发言。您能否分享一下此次大会的情况?
朱彤: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时隔7年再次举办全球空气污染与健康大会。在世界卫生组织看来,空气污染对全球人类健康危害很大,全球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仍高达700万,这一数字远超交通事故和疟疾等传统健康威胁。大会提出一项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40年,与2015年基准值相比,各国实现人为空气污染源所致人口死亡率降低50%。这一目标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
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是全球性话题,国际合作尤为重要。从全球来看,联合国呼吁多方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我看来,一方面需要政府与国际组织间进行合作,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另一方面在社会层面,政府和科学界须形成合力,将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科学问题研究清楚,政府基于研究成果制定政策,通过政策执行守护人类健康。
环球网:“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倡导国际交流合作,您对在气候变化、空气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国际合作有哪些设想与建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