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一边是楼宇、厂房闲置或低效利用,一边是新项目亟需空间落地,老街区呼唤经济与民生平衡的配套……当资源紧缺与资产低效闲置在同一座城市并存,四川成都用一把“创新钥匙”打开了资源困局。这座新一线城市如何让众多“沉睡”资源变身经济“新引擎”?
晨曦微露,成都太古里商圈外侧的油篓街渐渐苏醒。这条见证了城市手工业与商业变迁的老街,如今已成为城市更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载体——YOLO岛·数字时尚产业园。
园区内,“妈妈咪呀”定制旗袍体验店,几位顾客正兴致勃勃地试穿。“YOLO岛就像在最合适的地方诞生的最美好的项目!”该店销售总监廖仕林感叹道。
廖仕林介绍,过去体验店开在附近的写字楼,标准户型难以营造独特氛围,物业服务也无法满足体验店对产业链生态的需求,“这里不同,前后左右都是时尚产业链企业,良好的生态让客群持续扩大,收入增长了约20%,是名副其实的时尚产业‘福地’。”
很少人知道,这处时尚产业“福地”曾是国家能源集团四川分公司闲置多年的办公楼院。成都城投侠客岛总经理张汝冰回忆,在春熙路商圈寸土寸金的版图上,这栋2万平米的办公楼是一块“沉睡的金砖”,不少酒店品牌上门洽谈合作,但都被业主方拒绝了。“业主和属地政府都认识到,区域持续发展需要新动能和新产业载体。”
成都城投侠客岛给出了这栋闲置办公楼院的盘活改造方案,将其定位为时尚产业园区,目标是实现“园区、街区、商圈”的联动新生,得到了业主及属地政府的认可。这栋老建筑迎来了它的“数字时尚变形记”。
张汝冰坦言,项目初期困难重重,“原建筑为标准办公楼,难以满足时尚产业相关的展示、营销和社交需求;项目基础设施老化,部分区域需要加固,消防标准需要提升;楼宇周边相邻关系复杂,部分公共设施需要共用共管等。桩桩件件都对项目成功构成挑战”。
项目报到了锦江区,让人没想到的是锦江区规划建设等部门非常重视,来到现场指导,批准了项目改造提升方案;项目所在的锦官驿街道办事处积极协调相邻关系,并在招商引资、企业注册落地方面提供了一条龙服务。
YOLO岛园区运营主管陈莞表示,改造实施中,锦江区规划建设部门及属地街道频频与园区运营团队互动,探讨园区定位及招引项目方向。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支持下,YOLO岛依托太古里商圈和自身数字时尚企业生态资源,打造了集商务办公、创意研发、展示服务、社交互动于一体的时尚产业复合空间,提供一体化招商运营服务,成功吸引30家时尚产业企业入驻。
如今,熊猫工厂研发国潮IP、Blooming SNG精选文创生活用品、Wine Tale叙酒营造微醺社交空间……多元业态相互赋能,预计2025年园区营收将突破2亿元。“未来还将持续引入科技艺术、AI等关联产业,举办时尚活动,打造链接产业与消费者的时尚艺术新场景。未来发展可期!”陈莞如是说。
YOLO岛的成功只是开始。在成都高新区,另一处沉睡多年的工业老厂区正演绎着更惊人的蜕变。
成都高新区益州大道北段280号,这是曾产出“娇子”“宽窄”等名烟的烟草辅料老厂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占地30亩,自2016年工业项目搬迁出高新南区后一直闲置。成都城投侠客岛董事长沈晓彧介绍,“厂房条件简陋,但标准厂房承载力大、举架高、配备动力电的优势显著,非常适合科研、中试等需求。”
侠客岛团队接手这处老旧厂区改造运营,以“层峦叠院 万物生长”为理念提出了打造新经济总部基地的整体改造方案。由于这栋旧厂房是工业用地,按现有规定,入驻企业无法办理注册登记,成了改造运营面临的最大障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团队将方案报送成都高新区审批。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现场调研,方案具备很高可行性,成都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很快就批复同意该项目由厂房转为新经济总部基地(园区管理服务),为园区后续建设运营消除了政策障碍。
低密度、退台式设计形成错落山峦般的视觉效果;丰富的绿化营造出花园式办公环境;开放式设计打破传统边界,提升区域共享性。经过改造,老厂房焕然一新,变为了晶立方·新经济总部基地(以下简称“晶立方”),吸引力迅速攀升。
专注于环境健康领域的“未来先生”在此设立品牌展示中心;世界五百强上海建工一建西南总部、歌尔股份西南研发总部、视觉中国西南音视频基地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开园不到一年,晶立方入驻率已达90%,企业覆盖电子信息、大数据、互联网、文创等前沿领域。
晶立方不仅是产业沃土,还积极融入社区——入口处的集装箱创意空间,集党建、文化、会客功能于一体;近3000平方米的中庭绿地,成为共享社交空间;全年计划举办超百场跨界活动,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成都城投侠客岛副总经理孙博表示,企业汇聚带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和产业集聚效应,正加速形成区域总部经济新高地。
作为成都“立园满园”标杆项目,晶立方预计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未来3年计划引入超百家新经济企业,并联合国际时尚之都打造“数字丝路”平台,助力成都新经济国际化。
从YOLO岛·数字时尚产业园到晶立方·新经济总部基地,不是简单的空间改造,而是产业生态的重构。锦江区规划建设、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等部门敢于对盘活项目现场拍板,底气来自于成都市2023年发布的《关于利用存量非住宅性空闲房屋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这份《细则》,突破了不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政策瓶颈问题。
“政策提升了覆盖面,从以前的老旧厂房扩展到办公建筑、商业楼宇、商品市场等非住宅性建筑,都可以进行改造利用,这一调整契合了成都的实际需求。同时,明确了各区县和各部门的职责和审批流程,让各区县和各部门对于盘活改造项目审批简便且更具有实操性。”成都市住建局更新处负责人说。
不过,资源“用起来”也只是开始。引进什么项目才算“合适”?如何才能持续焕发资产活力,注入城市新动能?该负责人说,《细则》更注重在“活”字上做文章。“我们提出在项目推进前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估。这一举措旨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项目成功率。例如,当项目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若计划发展特定产业,但该产业有相应的消防安全规范要求时,我们通过前置的可行性论证评估,让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认证。只有在确认项目具备可行性后,才会推进后续流程,从而有效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
政策工具箱里装的不是文件,而是城市发展的解码器。近年来,成都注重机制创新,激发各类经济主体活力,持续推进闲置商办楼宇、老旧厂院的“唤醒”工作。
作为成都城市综合运营平台,成都城投集团2019年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控股成立城投侠客岛公司,构建“国企主导+专业化运营”模式,探索实践“国企主导、市场运作、产城融合”的存量资产升级模式,目前已完成多种类型存量资产的更新改造和招商运营,打造26个优质项目,运营面积超30万平方米,吸引超3000家企业入驻,为城区提供了3万余个就业岗位。
更新,盘活!机制及政策创新还在不断走深走实。2024年,成都发布了《关于以城市更新方式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的城中村、老旧厂区、老旧城区存量低效土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功能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成都全市利用存量非住宅性房屋发展三新产业项目累计实施72个,盘活闲置资产48.4万平方米,撬动投资PG电子约23.7亿元。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大博士生导师李后强曾就此进行过专题调研。他表示,过去城市化形成的部分存量资产已不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盘活存量、整合要素资源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的关键。然而,这项工作涉及体制机制、资金、成本等复杂问题。对此,他建议:“强化政策支持,将老旧商办用房、旧厂院纳入城市更新规划,支持其功能转型和设施升级,通过规PG电子划调整、土地置换等方式,推动改造为商业、文化、创意、科技孵化等新业态空间。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对参与改造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加计摊销政策降低改造成本;提供低息贷款;大力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拓宽融资渠道。”
从“沉睡”的闲置资产到奔涌的产业“新引擎”,这些被重新激活的空间,正在书写新的城市密码:YOLO岛的霓虹照亮了油篓街的皱纹,晶立方的玻璃幕墙倒映着老烟厂的记忆。在成都的实践里,存量盘活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温度、产业厚度与发展可持续性的生动实验。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