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心理健康:全球科学证据专题报告》由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ARCH)发布,系统梳理了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关科学证据。
全球环境与心理健康现状严峻。2021年,仅3.5%的城市PM₂.₅浓度达到WHO指导值,中国虽在空气污染治理上成效显著,但2022-2023年PM与O₃浓度有小幅反弹,2024年才趋于平稳下降。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55℃,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中国地表年均气温也创1951年以来新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同时,心理健康问题成全球重大挑战,2021年全球心理疾病导致的总DALYs约1.5亿,中国位居全球第二,中低收入国家因资源短缺问题更突出。
空气污染对心理健康影响显著。短期暴露于PM₂.₅、PM₁₀等污染物,数天内可引发抑郁、焦虑等,增加自杀风险;长期暴露会提高抑郁、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发病率,儿童和孕期人群更易感。其作用机制包括诱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破坏血脑屏障等。
气候变化通过多重途径影响心理健康。极端天气事件直接引发抑郁、PTSD等;还通过粮食安全危机等间接加重心理负担。生态焦虑成为新挑战,超45%的年轻人因此出现功能性损害。此外,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叠加效应加剧心理健康风险。
现有研究存在不足,如研究地区集中于发达国家、疾病类别局PG电子限、暴露评估方法差异等。未来需PG电子扩大研究范围、拓展疾病研究类型、改进暴露评估方法、深化机制研究等,构建全链条研究范式,为制定干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