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中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PG智能科技引领生活

0516-89726919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公园邻近性、住房特征与中国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关系:基于空间与居住环境的调节效应分析

2025-08-03 00:37:25 小编

  

公园邻近性、住房特征与中国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关系:基于空间与居住环境的调节效应分析(图1)

  公园邻近性、住房特征与中国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关系:基于空间与居住环境的调节效应分析

  本研究针对全球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健康促进的迫切需求,探讨了中国山东省老年人公园邻近性与自评健康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住房特征(高层住宅Hhigh、新建住宅Hnew)的调节作用。通过整合2015年人口普查微观抽样调查与公园POI数据(N=24,563),研究发现公园距离每增加1km,老年人健康几率降低15%(OR=0.85),且该关联受住房类型显著调节——高层住宅削弱效应(交互项OR=1.36),新建住宅增强效应(交互项PG电子官网OR=1.32)。研究为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城市规划提供了环境干预新证据,发表于《BMC Geriatrics》。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慢性疾病高发、身体活动不足和社会孤立成为困扰老年群体的三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绿色空间作为自然疗愈师的角色备受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公园等绿色空间能促进体力活动、缓解心理压力并增强社会连接,但多数证据来自欧美高收入国家。中国作为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大国,其高密度居住环境和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可能使公园的健康效益呈现差异化特征——这正是Haowen Jia在《BMC Geriatrics》发表的研究试图解答的科学问题。

  研究人员利用2015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抽样调查数据(覆盖山东省24,563名≥60岁老年人),结合高德地图公园POI数据,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公园距离(对数转换Lndist及1km阈值Dist1km)与自评健康(Srhl)的关联。通过纳入县区固定效应控制空间异质性,并检验住房高度(≥7层)、建造年代(2000年后)等调节因素。关键技术包括:1)基于行政单元中心点的欧氏距离测算;2)VIF检验(平均1.27)排除多重共线)Morans I指数(p0.3)验证残差空间独立性。

  公园距离每增加1个对数单位,老年人健康几率下降15%(OR=0.85,95%CI:0.81-0.89),居住1km范围内者健康几率提升32%(OR=1.32)。这一关联在控制个体特征(性别、教育年限Eduyr等)及县域差异后仍稳健。

  高层住宅居民的健康收益减弱(交互项OR=0.34),可能因垂直交通阻碍公园使用;

  新建住宅居民则显示更强关联(交互项OR=1.32),反映现代社区规划的优势。

  这项研究首次在中国语境下系统揭示了公园健康效益的环境敏感性——不仅证实空间可达性的基础作用,更发现住房形态能显著改变这种关联。对于城市规划者而言,在高层住宅区增设地面层休闲空间、在新建社区强化公园可达性设计,将成为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有效策略。研究同时呼吁关注农村地区公园质量提升,以缩小城乡健康不平等。这些发现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1)中包容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其他快速城市化地区的老龄健康干预提供了重要参考。

联系专业的商务顾问,制定方案,专业设计,一对一咨询及其报价详情
服务热线服务热线 0516-89726919
免费互联网咨询服务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516-89726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