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人们的往来互动日益紧密频繁,每一个人的健康对其他人健康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然而,由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常运转遭受冲击,全球健康风险不断蔓延,全球卫生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健康风险开出一剂良方——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今年5月,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中国再次呼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与疾病的斗争远未结束,全球性卫生治理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引领全球健康走向更具韧性的未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引PG电子通信领,其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
加快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在现代社会,传统单一的医疗范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应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充分调动各部门、各行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医疗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病有所医”是重大民生问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亟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扩容、实现区域均衡布局。应着力破解人民群众需要跨区域看大病、重病问题,降低群众就医负担,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让优质健康科普“飞入寻常百姓家”。科普宣传、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疾病的“社会疫苗”,是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当前我国乃至全球健康知识科普发展缓慢,导致大量公众缺乏公共卫生防范意识、不重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针对群众所需,不断推出优质健康科普作品,将健康科普融入日常生活,为万千家庭的健康保驾护航,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提供了人类健康生活所需的一切基本资源,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关键所在。
实现生态健康与生命健康的双赢。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引发了洪水、干旱、飓风、海平面上升、热带疫病传播等诸多灾难,这些灾难不仅涉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也影响到人类的健康问题。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才能发挥自然健康与人类健康互荣共生的联动效应。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健康共同发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改善人类卫生健康有机结合,是为所有人建立可持续未来的关键。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它是维持人类健康的基石。当前人类的许多不合理活动引发了生命物种灭绝危机,生物多样性呈“塌方式下降”。持续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会降低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基本服务的能力,包括粮食安全,淡水、空气质量的调节,以及减少病原体从自然界进入人类世界的风险等,将对人类的健康福祉构成多方面风险。保护生物多样性既是生态议题,也是公共卫生战略的核心部分。
增强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的社会合力。不断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供应链体系,坚持绿色出行、绿色饮食、绿色穿戴、绿色办公、绿色康养等,形成绿色生活与绿色生产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不仅有助于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与浪费,也可为降低居民健康风险、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夯实绿色生态基底。
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们的生活边界不断交融渗透,传染性疾病愈发容易跨区域、跨国界蔓延扩散,重大的国际和地区公共卫生突发疫情时有发生,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这一现象,凸显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为此,世界各国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以世界卫生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构建行稳致远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坚持共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能由一个国家或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而是要集思广益、增进共识,兼顾各方利益与意愿、体现各方智慧与创造,由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商量。
坚持共建。世界各国应自觉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推动建立健全全球公共卫生防护体系,共同采取措施、加强联防联控,携手应对全球健康问题,真正做到风雨同舟、权责共担。
坚持共享。世界各国应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方式,坚持全人类共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果,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医疗卫生资源与公共卫生服务带来的健康福利,实现人人享有健康。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主要目标,在于捍卫人类生命权和健康权、解除人类病痛疾苦、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全人类共同愿景。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人才+科技”的智力支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
高度重视医疗人才培养,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当前,全球医疗卫生存在结构性失衡、区域间分布不均、人才供给与需求脱节、人才单向流动趋势明显等问题。尤其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医疗知识匮乏、医学技术能力不足,医疗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等现象严重。只有通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优化医疗卫生人才配置,加快培养一大批专业功底深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交叉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释放医疗资源倍增效应,破解医疗资源在区域间分布严重不平衡等问题。
以全球视野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研发,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创新支撑。科技进步是人类应对全球卫生健康问题的核心引擎,应通过持续创新、公平共享、国际协作,推动实现“健康地球”愿景。我国向来重视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持续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当前,世界各国应摒弃偏见与隔阂,加强数字健康、移动医疗、人工智能等健康科技的协同研发与合作推广,建立全球及地区性健康监测网络,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增强人类应对重大疫情、各种健康威胁的科技实力。
【作者分别系湖南大学岳麓学者,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研究员,湖南省“芙蓉学者”青年学者;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重点项目“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研究”(2022ZDBM01)阶段性成果】